華德工家暨進修學校

目前位置:行政單位>春暉專案 > 地球暖化宣導
春暉專案/地球暖化宣導

二氧化碳的影響

地球表面獲得的能量主要來自太陽輻射,來自太陽屬於短波長的入射波經大氣吸收、地表及大氣反射後,僅剩約 49 被地表吸收。這些經地表土壤、水體、植物等吸收後的能量,再以長波長輻射釋出,其中一部分被大氣對流層中的水氣及二氧化碳吸收,另一部分在平流層被甲烷、氧化亞氮、氟氯碳化物等吸收,其餘則逸入太空。

6.學務處-春暉專案(宣導)圖6 6.學務處-春暉專案(宣導)圖7

 

  • 發電:大部分電廠使用的能源是化石燃料,使用化石燃料發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,約占全球排放量的 36%。
  • 運輸:運輸工具使用化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,約占全球排放量的 24%,這些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大多來自汽車燃油。
  • 工業:若不包括電力的使用,工業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約占 18%。過去,這類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來自已開發國家,未來,開發中國家隨著經濟的成長,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會大幅提升。
  • 建築物:建築物使用電力和燃料來產生冷暖氣、照明和動力,其中住宅二氧化碳排放量約占全球的 8%
  • 森林: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顯示,在 1980 年代砍伐掉的森林,所減少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吸存能力,約占人為碳排放總量的四分之一。不過有專家指出,如果未來 50 年能妥善管理陸域生物圈,應該可以把 600 870 億公噸的碳保存或隔離在森林中,另外 230 440 億公噸的碳則可儲存在農地土壤內

6.學務處-春暉專案(宣導)圖8 6.學務處-春暉專案(宣導)圖9

 

全球增溫潛勢

地球大氣中重要的溫室氣體,包括水蒸氣、臭氧、二氧化碳、氧化亞氮、甲烷、氫氟碳化物、全氟碳化物、六氟化硫等。由於水蒸氣與臭氧的時空分布變化較大,不易控制,因此 1997 年聯合國通過的京都議定書,把二氧化碳、氧化亞氮、甲烷、氫氟碳化物、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6種溫室氣體列入管制。其中後 3 種氣體對溫室效應的影響最為顯著,但對全球升溫的貢獻來說,由於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最多,所占比率也最大,大約是所有溫室氣體總貢獻的 72%。

6.學務處-春暉專案(宣導)圖10 6.學務處-春暉專案(宣導)圖11

所謂全球增溫潛勢(global warming potential, GWP),是指某一種溫室氣體在一定時間內與二氧化碳相比,所得到的相對輻射影響值。若把二氧化碳的 GWP 值設為 1,則甲烷、氧化亞氮、氫氟碳化物、全氟碳化物、六氟化硫的 GWP 值分別是 232965,700 ~ 11,900120 ~ 12,000 22,200

6.學務處-春暉專案(宣導)圖12 6.學務處-春暉專案(宣導)圖13

 

「溫室效應」對很多人來說祇是一個遙遠的名詞,但事實證明,它的惡果來得比我們想像得快:

 

全球暖化將加強颶風的強度。過去數十年來,全球四和五級颶風的數量幾乎加倍。由於海洋的溫度增高,熱帶暴風雨將吸收更多能量,威力也會變得更強。

  • 1978至今,北極冰圈以每十年約百分之九的速度縮小。
  • 超級暴風雨在某些地區造成嚴重水災,其它地區的旱災和林火則會增加。
  • 2003年,熱浪在歐洲造成3萬人喪生,並在印度造成15百人喪命。
  • 過去50年來,全球平均氣溫以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持續上升。
  • 超級暴風雨在某些地區造成嚴重水災,其它地區的旱災和林火則會增加。
  • 珊瑚礁及高山草原等生態棲息地將遭到嚴重破壞,使得許多動植物面臨絕種的危機。
  • 印度已經有兩座島嶼因為海平面上升而淹沒,一萬多人被迫撤離家園。

6.學務處-春暉專案(宣導)圖14 6.學務處-春暉專案(宣導)圖15

 

全球氣候變遷

 

6.學務處-春暉專案(宣導)圖16 6.學務處-春暉專案(宣導)圖17

 

地球暖化會牽動不正常的氣候變遷,對環境產生可預見的衝擊,其中包括:極地冰原融化,海平面上升,淹沒較低窪的沿海陸地,衝擊地勢較低國家及多數國家的沿海精華區;全球氣候變遷,產生不正常暴雨及乾旱,衝擊水土資源、環境衛生及人類生命;沙漠化現象擴大,生態體系改變,衝擊農林漁牧、社經活動、全球生存環境等。根據評估報告指出,區域氣候變化,特別是溫度的升高,已經影響到世界上許多地方的自然生態和生物系統。已觀測到的變化有:冰川退縮、永凍土融化、河湖水面結冰時間延遲與河湖冰面提早融化、中高緯度地區生長季延長、動植物範圍向兩極和高海拔地區擴展、某些植物和動物種群數下降、樹木提前開花、昆蟲提前出現、羽族提前孵化等。

 

自然生態系統因其適應能力有限,對氣候變化的韌性特別脆弱,其中有些系統更會遭受重大且不可逆轉的危害。面臨風險的自然生態系統包括冰川、珊瑚礁及珊瑚島、紅樹林、寒帶和熱帶森林、極地和高山生態系統、大草原濕地、殘餘的天然草地等。氣候變化可能使某些物種生存範圍和數目增加,但同時會使某些更脆弱的物種滅絕,並使得生物多樣性銳減的風險增加。可以確定的是,受危害或損失的地域範圍,以及受影響的生態系統數量,會隨著氣候變化的幅度和頻率的增加而擴大。

 

近來,在某些地區頻頻發生的旱澇,已經對當地社會和經濟產生了影響。對氣候變化較敏感的人類生活系統,主要包括水資源、農業、林業、沿海地帶、漁業、居住環境、能源、工業、保險、金融服務、人體健康等。這些系統的脆弱性,會隨著地理位置、時間、社會、經濟和環境條件而變化。

 

人類社會和自然生態系統對極端氣候事件的脆弱性,已經從乾旱、洪澇、熱浪、雪崩、風暴等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中得到證明。雖然對這些變化的預測已有某種程度的可靠性,但由於影響氣候的各項參數間相互的作用極為複雜,隨著全球暖化,21世紀發生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率與嚴重程度還會增加。相反地,寒潮等極端低溫事件的發生頻率和程度會減少。這類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,尤其會對貧困地區產生巨大的影響。

 

根據國內專家學者研究地球溫暖化可能對台灣帶來的影響,其中海平面的上升會增加海水倒灌機會,減少陸地使用面積,對淺海養殖業產生衝擊。加上臺灣沿海地區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,海水上升所帶來的衝擊將更劇烈。在農作物生產與生態的變化方面,若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一倍,會對黃瓜、稻米等作物的生長造成影響;因溫度上升導致降雨減少,會使玉米減產 10 ~ 20%,整體農作面積也會逐漸減少。

 

在水資源方面,地球的暖化使得降水分布不平衡,估計臺灣在 1990 2050 年間,冬季總雨量將減少 5 ~ 10%,夏季總雨量可能增加 5 ~ 10%。在公共衛生方面,溫度升高可能導致漢他病毒、腦炎、登革熱、過敏性氣喘等疾病增加的機率。

test
test

華德學校財團法人高雄市華德高級工業家事職業學校
Hua De Legal Foundation-Kaohsiung Hua De Industrial and Home Economics Vocational High School
(852-303)高雄市茄萣區濱海路四段66號 TEL:(07)6921212 FAX:(07)6900961